董明收到老宋的妹妹托人送来的锦旗。宗静瑶 摄
近日,一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女子背着行囊辗转2000多公里来到江苏扬州,只为完成哥哥的临终遗愿——向退休辅警董明说一声“谢谢”。这一声谢谢,牵出一段辅警13年默默帮扶的往事。
女子来访牵往事
“哎!老董!有人找你!”几天前的傍晚,61岁的董明和往常一样在社区内与群众聊天。他曾是扬州市公安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城北派出所的辅警,在任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江苏省公安厅记特等功1次,获得江苏“最美辅警”、扬州市道德模范等称号。前年退休后,董明成了“老董人民调解室”的调解员,继续为人民服务。
此时的董明看似在闲聊,实则是在留意辖区是否有矛盾纠纷的苗头,以便及时化解。这响亮的一声招呼,让董明抬起了头,眼前站着一位又瘦又小的女子,看起来50多岁,衣着简朴、满面风霜,还背着大包小包。在他的印象里,自己从未见过该女子。可还没等他细想,女子往前快走几步,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了距离董明3米远的空地上,未语泪先流。董明见状手足无措,连声安慰:“别急别急,你先说说你是谁,有什么事我来帮你想办法!”女子操着外地口音,因过度激动语不成调,只一味重复着“老宋,老宋,我是他妹妹……”
熟悉的口音、记忆中的称呼,让董明恍然大悟,一段尘封的往事渐渐清晰……
默默帮扶十余年
女子口中的“老宋”,是一名外地务工人员。十几年前,董明还是城北派出所的辅警,在一次普通的流动人口走访中,他走进了老宋的家。董明看到,老宋一家六口人挤在狭小的窝棚内,吃着没有半点油腥的餐食,孩子们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董明顿觉心中一酸,坐下与老宋聊了起来。
原来,老宋来自四川大凉山,为了谋生,他一家老小来到扬州,承包了几亩地,每日辛苦劳作。那天,董明和老宋聊了很多,基本了解了一家人的情况。临走时,他掏遍全身,将仅有的200元现金硬塞给了老宋的妻子:“给孩子的,他们在长身体,得吃好点,千万别推辞!”此后,董明便成了老宋一家的常客。逢年过节,他都会自掏腰包,带着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去看望这家人,再悄悄给孩子塞几百元。在此期间,细心的他留意到老宋家最小的儿子已到了上学年龄,却迟迟没有上学。得知是因为经济拮据无力支付学费后,董明多方奔走,帮忙联系学校,自己每年再贴补近千元,孩子终于被送进了学校,得以安心完成学业。
为宋家人做的这一切,董明从未和外人说过,只是默默帮扶。这一坚持,便是十几年。两年前,董明再次上门时,却发现老宋一家突然搬走了,打电话联系,发现号码也已被注销。当时他虽有疑惑,却安慰自己,老宋家最大的孩子已考上了老家的大学,一家人可能是回老家了。
临终嘱托寻恩人
“失联”两年,突然遇到故人的妹妹,董明忙询问老宋的近况。可女子哭得更厉害了:“我哥他已经走了,我是代他来的……”
原来,老宋突然罹患重病回乡治疗,因事发突然,走之前没来得及和董明打一声招呼。老宋的病情发展得很快,弥留之际,他的神智已不是很清楚,但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紧紧握着妹妹的手说:“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你要去扬州,去扬州,和董警官说‘谢谢’……”
十几年间,哥哥曾无数次说起过这位雪中送炭的老辅警。在董明的帮助下,老宋的子女都成人成才,他已没什么遗憾了。唯一遗憾的是,走之前没来得及亲口再对董明说一句“谢谢”。于是,帮忙处理完哥哥的后事、安顿好家里后,妹妹带着哥哥的遗愿,背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走过难行的山路、坐上东行的列车,独自一人踏上了寻人之旅。本以为要费一番周折,但她在街头没问几个人,便真的找到了哥哥的恩人。
如今,妹妹终于完成了哥哥的遗愿,代他亲口说出了那句“谢谢”。董明突闻噩耗,也是心绪难平,默默红了眼眶。老宋的妹妹想起了什么,从身后拿出口袋,一件件往外掏东西,土特产和水果,还有一个红包。她把红包硬往董明手里塞,董明再三推辞,最终只收了几根香蕉:“这些就足够了,你哥的心意我已经收到了。”眼看着天已经快黑了,妹妹终于不再坚持将东西塞给董明,她买好了夜间回程的车票,这次来单纯只是为了道谢。临行前,妹妹还不断地念叨着“谢谢”。
锦旗字字含深情
5月23日,城北派出所收到了妹妹托人送来的锦旗,朴实的语言充满殷切与赤忱。锦旗上密密麻麻地写道:“我要感谢你们派出所的一位全天下的好警察,由于这位好警官的帮助才让我的三个孩子有了去学堂的机会,逢年过节还给孩子们送来衣服米油等生活用品……”
看着锦旗,董明心中五味杂陈。他说,自己做这些,只是“从心”。虽然能力不大,但看到那些人间疾苦,自己总忍不住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从尿毒症患者陆大妈,到残疾人老瞿,再到渐冻症患者王阿姨……多年来,董明默默用工资资助了多少像老宋这样的困难群众,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如今,董明虽然已不再是辅警,但他却很快完成了身份转换,利用自己熟悉辖区情况、人民群众信任的优势继续发光发热。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已成功调解近百起疑难矛盾纠纷,收获13面锦旗。
董明用10余年的默默资助彰显了一名辅警的担当。这场跨越时空的感恩回应,让善意在双向奔赴中绽放出动人的光芒,映照出新时代公安队伍与群众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