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网讯 组织全局派出所所长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深化城区所“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打破农村所“大轮班”模式,推动所长、社区民辅警“进班子”,推出“暖心警务会客厅”“三张清单”、派出所反诈报警止付点等新举措……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以“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模式为牵引,立足主防建设,精准落实各项服务保障举措,培育出一系列便民惠民“小切口”品牌,辖区刑事警情、电诈警情、刑事立案分别同比下降5.9%、31.4%、38.8%,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不断提升。
警务前置,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走进新明楼派出所新楼警务室,映入眼帘的是暖心警务会客厅,大厅内医药箱、针线包、雨伞、充电器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一旁的“警务超市栏”货架上摆满了身份证办理流程卡、特种行业办理流程卡、警民联系卡等便民服务卡片,每日来咨询、求助的群众络绎不绝,警务室也因此被辖区群众戏称为“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新明楼派出所聚焦警务前置、服务前倾,以新楼警务室为试点,打造集“警情处置、业务办理、法治宣教、矛盾调处、安全防范、警民互动”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暖心品牌。在警务室内设“警务超市栏”,围绕证件办理、报警求助、反诈宣传、普法教育、道路交通等16类高频场景,“线上线下”结合为群众提供 “一窗式”“自助式”“上门式”服务。建立集失物招领、应急救助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站。延伸智慧警务触角,部署整合视频资源,高效处置走失、遗失等求助警情。绘制社区治安平面图,总结出“一图五单六推进”工作法,人口管理效率相较之前提升20倍。
今年以来,警务室共接报警146起,就近处置警情67起,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683次,真正做到“办事不出小区”。
多元共治,绘就基层调解“枫景线”
“要不是两位民警想法设法帮我们解决问题,邻居从此变‘仇人’了”近日。申女士将一面写着“人民警察为人民,情真意切暖民心”的锦旗送至崇文路派出所学院社区民警祁星星和杨媛手中。前不久,社区民警祁星星、杨媛在入户走访中得知,张先生拉电线时无意破坏了申女士房子。得知该情况,民警数次到双方家中组织调解。多次调解未果后,为从源头处解决问题,民警积极联系街道办、电力部门沟通协调,为双方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案,最终成功促使双方和解。
这只是警务室日常工作的缩影,学院社区警务室创新推出“54321”调解工作法。建立“五治议事小屋”;以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四前预防”为目标;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充分发动律师、人民调解员、社会贤德、五级五长,汇聚群众和司法行政机关“两股力量”;最大限度凝聚群防群治合力,达到定纷止争构建平安社区一种目的。今年以来,派出所依托该警务室有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5起,其中复杂矛盾纠纷11起,调解率达98%。同时,派出所积极探索推广“一看、二坐、三交流”等工作法,绘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层治理“枫景线”。
警地融合,深耕乡村警务“责任田”
“一个驻村片警、一张警民联系卡、一支笔、一本警务日志、一沓宣传资料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登记表……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安全送至千家万户”。这正是金鸡滩派出所为辖区群众纾困解难的真实写照。
去年以来,自11名社区民警进村“两委”班子后,金鸡滩派出所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伙场警长制”“背包警务”两项基层治理新举措。通过推行“一村一警”+伙场警长(各村小队长)+治安协理员(各队小组长)的“1+1+x”工作模式,激发“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联动效果,推动所内11名“穿警服的村干部”主动融入到乡镇基层治理中。模式运行以来,各伙场警长和治安协理员累计上报风险隐患苗头线索280余条,协助解决矛盾纠纷50余起,排查和消除治安隐患60余起。同时,金鸡滩派出所打开“背包警务”,主动将法律宣传、安全防范、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装”进背包里,行走在“责任田”,将“背包警务”变成流动警务站,于细微之处持续拉近警民关系。
警校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应该创造怎样的世界,让少年成长?“少年警队”或许已给出很好的示范。“我宣誓,我志愿加入榆阳少年警队,恪守少年警队理念......”5月31日,青山路派出所在榆林市第十七小试点成立榆阳区第一支少年警队,在授旗仪式上,20名少年警队队员高举右拳,庄严宣誓,承诺以自身实际行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守护校园安全。
青山路派出所联同区教体局,发动学校、家长探索打造“警、校、家”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由教体牵头,学校负责,公安配合,家庭参与,推选品学兼优学生组成少年警队,配备统一制服,明确职责任务,对接警务室不定期策划开展各类警校共建活动、法治教育授课、互动宣传及寒暑假、重大节日各类主题培训教育活动,通过“塑心+立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成为平安建设的发起者和宣传员,形成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