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幼童、中小学生在暑假期间因交通事故受到的伤害呈“高发”态势,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以四川省宣汉县暑期学生交通事故为例,就如何编织出一张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护网”,切实预防暑假期间学生交通事故,让学生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谈几点看法。
暑期学生事故多发的原因
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一是中小学生正处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不明白什么是交通违章、违反交通法规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中小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加上具有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贪玩嬉闹的特点,在公路上行走或骑自行车时往往是你追我赶,或蹦蹦跳跳做游戏,直到危险降临而不自知。三是暑假期间,广大中小学生离开校园的束缚、老师的监管,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而愉悦,结伴效游,寻亲访友,交通安全的意识放松,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暑期学生管理存在脱节。暑假学生离校返家后,校方对学生假期出行安全管理基本处在脱管状态,多数家长因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孩子的出行安全基本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失管、漏管,由此,“放任”状态导致学生交通安全潜在较大隐患。
交通出行安全风险增高。一是暑假时值汛期,涉及出行安全的道路塌方、滑坡、泥石流、落石等安全风险叠加。农村地区两三轮摩托车违法载人、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暑假期间在家学生出行安全风险增高、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形势严峻。二是个别家长疏于管理,摩托车、电动车车钥匙乱摆乱放,给对车辆驾驶充满好奇心理的在家学生留足了“放任”触摸车辆的空间。中小学生处在未成年阶段,一旦动用车辆,涉嫌无证驾驶,诱发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系数增高,后果不堪设想。
对学生交通违法较宽容。学生交通违法行为很少受到处罚,在他们犯错误时,容易被原谅。由于平时无意中对学生放松了管理,致使一些学生缺少交通安全意识。道路交通法规定,未满16岁不准驾驶机动车上路。但我们经常也看到,一些初中生、高中生驾驶机动车上路的时有发生。一些家长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视而不见,没有加以劝阻,并认为自己孩子聪明能干,认为小小年轻便会驾驶机动车,由此助长了学生驾车上路风气,这些因素存在,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加强中小学生暑期交通安全的措施及对策
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暑假在家学生监管。一是齐抓共管。交警部门作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密切配合,建立起协调联动的机制。各部门之间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一同挑起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管理工作的重担,通过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二是末梢管理。为把学生出行安全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可以在暑假将学生分布为基础,分别建立社区、村组在家中小学生、家长、联系电话等明细,完善以“静”制“动”交通安全管理教育责任体系,建立跟踪监管信息平台,做到社区、村组对暑假在家学生人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以社区、村组属地管理为基础,可分别组织暑假在家学生及家长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与学生家长签订交通安全监管《责任书》等,切实压实、传导家长对子女的安全监管责任。
以“两站两员”为抓手,紧盯学生出行安全。针对暑期中小学生居住分散,公安交管部门和教育部门“难管到位、管不到位”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乡镇“两站两员”情况熟、管理近的特长,盯紧盯牢假期学生出行安全。一是以“两站两员”为依托,充分发挥交通安全管理员、劝导员在村口、寨口等重点路段驻站守点,查纠、劝导、制止学生无证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二是充分发挥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员、劝导员在所属村、社人熟、地熟的有利优势,以村、社、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家长(车主)开展管好车、学生不无证驾车、不乘超员车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家长、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意识和暑假期间家长对子女交通安全监管的责任意识。
延伸触角,提升暑假期间巡察覆盖率。一是强化重点监管。要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公安机关要联合城管、文明办等单位,加强城区乱停乱放、乱穿乱闯、“飚车”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劝导、查处、曝光,切实提升学生文明参与交通的意识。公安交警部门要强化国省县道和旅游景区道路巡逻管控,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交通违法行为查处。二是强化社会监管。要发挥己经建立的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机制作用,公布举报电话,受理、查证涉及暑假在家学生或由于家长监管不力导致的学生无证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举报,一经查证属实后,组织涉及的学生和家长就地就近接受交通安全警示教育,以点带面,分解压实暑假期间学生家长对在家子女的交通安全监管责任,构建暑假期间在家学生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夯实暑假期间农村地区涉生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群防群治社会化基础。
惩教结合,强化暑期涉生交通违法查处。一是交警在路面执勤执法活动中,针对中小学生在马路上出现的嬉笑打闹、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对看似不经意的违法行为及时批评教育,真正使交通安全的观念深入人心,消除事故隐患。二是针对学生私自驾车、未成年人无证驾驶机动车、甚至飚车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查,对家长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行为要连带处罚。三是对学生集体出游包车、校车、租车以及面包车要严格检查,包括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是否合格、是否按行车线路行驶、车上应急逃生设备是否齐全、驾驶人是否疲劳驾驶、酒后驾驶,是否超员、超速等,不消除违法行为不放行。四是针对家长驾驶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车辆接送学生时,存在超员超载、不系安全带、不戴安全头盔、乱停乱放、随意变道和调头等交通违法行为,要对家长依法处理,现身说法。通过对家长的现场处罚,对学生进行一次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让家长和学生明白在交通参与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深化宣传,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地、系统地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安全教育中,形成长效机制,长抓不懈。一是强化学校教育。公安交警和教育部门,要针对小学生、中学生等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安排民警到辖区学校,通过上交通安全课,举行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播放宣传片,从温馨、警示等角度入手,加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利用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到事故处理现场、中队参观学习,开展警营开放活动,培养他们遵守交通安全的自觉性。二是强化社会教育。通过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办交通安全宣传专栏等形式,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道路交通安全,在社会上努力营造浓厚了交通安全宣传氛围,同时,对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出现的驾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闯红灯、车辆乱调头现象给予曝光,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道路交通安全,督促家长用自身遵守交通法规的言行教育孩子,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