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宣传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基础工作,做好农村地区重点人群交通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四川宣汉实际,谈一谈如何做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营造平稳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宣汉农村地区公路基本情况及特点
基本情况。宣汉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为支线,以村道为脉络的公路网络体系。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全县2个街道、28个镇、3个乡、4个民族乡100%通道路、通客车;423个行政村实现硬化,硬化里程7944公里,硬化率达100%。
基本特点。一是公路路网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宣汉县已实现所有乡镇通道路且道路硬化,但其中仍有70%建制村公路路面宽度小于4.5米,同时公路技术等级偏低。二是抗灾能力弱。由于宣汉地处山区地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辖区内山高谷深,96%以上的公路依山傍水而行,急弯陡坡、临江临崖路段多,易发生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存在较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存在的短板
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一是驾驶人驾驶水平低,缺乏交通经验。因农村地区需满足载货需求,三轮摩托车、拖拉机、低速货车等安全性能差的交通工具屡见不鲜,且农村地区酒驾醉驾、无证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相较城市打击力度较低,未受过任何驾驶技能培训的驾驶人层出不穷,同时驾驶人年龄参差不齐、男女老少皆有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大部分驾驶人对紧急复杂交通情况缺乏处理能力,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二是交通法治意识淡薄。农村群众接受交通安全知识具有局限性,因此未根本意识到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员超速、违法超车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造成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货车违法载人、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三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存在“侥幸心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酒驾醉驾、无证驾驶、超员超载、人货混装、驾驶报废车等交通违法行为,且大多数人心存侥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意识到乘坐拖拉机、农用车、报废车等非客运车辆出行的潜在危险性。
宣传力度不够或成效不佳。一是农村交通安全宣传与城市等量齐观。目前在农村中使用的宣传方式大多是发放宣传册、开展理论讲座等,且大多是专业性理论内容,群众难于理解,造成宣传成效不佳。二是缺乏实质性交通安全宣传内容。大部分地区存在交通安全宣传“重城市、轻农村;重职业驾驶员、轻农村群体”的现象,导致交通安全宣传教成效有待提升。三是交通安全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农村地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更多的是采用发放宣传册、宣传单、悬挂横幅、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缺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造成宣传内容枯燥无味,导致群众对交通安全知识缺乏兴趣,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宣传教育难以形成覆盖面。一是宣传者与被宣传者对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重视度有待提升。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存在“虎头蛇尾”现象,缺乏完整的工作体系,遇重大宣传活动,仍采用传统、老套的宣传方式,宣传者对宣传活动重视程度低,导致被宣传群体也对交通安全宣传不屑一顾,认为道路交通事故遥不可及。二是宣传合力不够,全社会齐抓共管局面尚未形成。目前,交通安全宣传主力军是交警部门,交警孤军奋战成为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的普遍现象。交通安全宣传全覆盖,离不开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单靠交警部门通过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宣传,难以实现全覆盖。三是人员难集中,缺乏学习场所及设施。农村地区地广人稀,部分村组相距较远,农忙时段较多,人员难以进行集中,且由于警力有限,无法对所有村组进行全覆盖宣传。除此之外,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缺乏学习场所及所需设备,导致其他交通安全宣传形式难以开展,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做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建议
提高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一是加强农村驾驶人培训。在农村地区,加强对驾驶人驾驶技能及驾驶经验的培训,能有效提高驾驶人处理复杂交通情况的能力。同时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方式讲解典型案例,突出事故危害,抓实农村驾驶人思想源头教育,增强交通法治意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二是增强农村群众交通法制及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交通安全大讲堂”等方式,打破“说来说去老一套”的宣传窘境,利用“变”宣传群众喜闻乐见的交通安全知识,将交通安全深入人心,切实做到一月一主题,一月一重点,达到“户户参与、人人知晓”的目的。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宣传针对性。各地要结合辖区重点交通违法实际,结合春节、赶集天等人员流动性强的节日和易发高发违法行为特征,按照适合地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身边人身边事”交通事故和近期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为案例,以案为警示,针对性讲解酒驾醉驾、无证驾驶、超员超载、疲劳驾驶、农用车载人、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同时围绕农村“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秋冬季节、农忙等重点时段加强警示提示,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文明出行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创新交通安全宣传方式方法,形成农村交通安全宣传覆盖面。一是构建网络平台。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拓展交通安全宣传阵地,扩大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覆盖面,提升宣传效应。利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不能盲目从众,要结合宣汉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三大平台宣传作用。微信是一个受众面广、活跃度高、影响力远的社交平台,要充分利用好微信群、朋友圈等的广泛性特征,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提升宣传覆盖面;抖音是一种用户量大、更新快、传播范围广的短视频平台,农村地区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抖音快手打发闲暇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抖音快手进行交通安全宣传。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应急广播力量,让交通安全“声”入人心。要充分利用好应急广播系统精准高效、“一处发声,多发传送”的宣传服务优势,通过“大喇叭”进行“拉家常”式宣传,力求用“家常话”说明白大道理,用“土味话”讲清楚法律法规,将农村交通安全宣传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助力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全覆盖,让“小”广播真正发挥“大”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三大运营商力量,拓展农村交通安全宣传阵地。积极联合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扎实推进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农村营业网点,指导各地“三家运营商”推出“四个一”活动(即张贴一张宣传海报、摆放一本宣传折页、播放一组游走字幕、播放一条宣传视频),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交警中队要加强联勤联动,确保“四个一”活动落地实施。
深化“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传活动,延伸交通安全宣传触角。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体现宣传针对性。通过制作针对性课件、视频、图片等方式丰富专题讲座内容,聚焦村镇会议、学校讲堂、企业会议、学校收放假等重点时段和农用车驾驶人、接送学生驾驶员、出行群众等重点人群,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针对性进行交通安全专题讲座。二是开展多种宣传活动,丰富宣传形式。通过开展线下体验部分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和交通安全小游戏,让群众充分意识到酒驾醉驾、无证驾驶、超员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增强切身感受性,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同时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主动与文旅等部门对接,将交通安全知识与歌曲、舞蹈、小品等文艺形式相融合,激发群众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三是调查调研,完善宣传内容。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设置意见箱、指定信息收集员等方式收集农村群众对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方式以及其他有关交通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完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知识及宣传方式方法。
完善交通安全宣传机制,提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质效。一是完善“线上阵地”与“线下阵地”相结合的宣传机制。目前,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线下宣传机制与线上宣传机制相比较完善,也较成熟,但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宣传方式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接收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采取“线上阵地”与“线下阵地”相结合的交通安全宣传机制是提升农民交通安全意识的创新举措,要以群众需求为“抓手”,融合警务需求,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将“讲故事”和“讲道理”有机结合。二是完善“两站两员”建设机制。自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农村道路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家庭摩托车普及化,小汽车及农用汽车等交通工具逐渐进入农村家庭,但农村群众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大多为安全性能较差的二手车、问题车,因此安全隐患突出,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完善“两站两员”建设机制,推进“两站两员”建设工作,能有效改变这种局面,并弥补农村警力的不足。三是完善交通安全“七进”宣传活动方案。交警部门要结合宣汉农村实际,在“七进”宣传活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工地、进景区、进工厂”等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宣传活动,真正使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交通安全真正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