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公安局倒水派出所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创新推动“警网融合”建设,深入实践探索“211+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即由“2所(派出所、司法所)、1庭(基层人民法庭)、1中心(综合治理服务中心)”组成联合调解委员会,常态化开展工作,N个职能部门(国土、林业、水利、城建等)动态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取得成效。
2024年以来,倒水派出所依托“211+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成功调解山林田地、邻里纠纷、婚恋家庭等各类矛盾纠纷50余件,调解成功率100%,在梧州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排名前列,为基层治理下沉了阵地、前移了关口,从源头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各类利益冲突,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织密预警“排查网”,动态掌握纠纷隐患。强化基础排查,依托“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机制,结合“创人民满意公安”活动,组织民警辅警、网格员等深入村、企事业单位等全面排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邻里土地纠纷、山林纠纷、家庭纠纷等问题,多渠道掌握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
“多亏了你们,让我们邻里间重归于好,避免了矛盾的恶化。”“谢谢你们了,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近日,倒水派出所通过“警网融合”基层治理,在前期矛盾纠纷排查中发现倒水镇大桥村黎某莹和黎某文两家因房屋前土地权属问题发生纠纷。土地是黎某莹和黎某文一个共同的已去世亲戚留下的,该亲戚生前住在黎某文家,平时多由黎某莹来照顾,故二人对土地归属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村委多次调解均未成功。
倒水派出所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211+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与机制成员单位碰头会商,组成联合调解小组,前往现场对黎某莹和黎某文两家的纠纷进行调解。调解人员向双方当事人详细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双方当事人的诉求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引导双方向彼此能接受的方向协商,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调解方案,并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认可和接受。
织密“联调联控网”,健全多元化解机制。倒水派出所完善“警调衔接”等举措,推动落实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对山林纠纷、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等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广、调处难度大的纠纷,主动邀请劳动仲裁、司法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联合调解,推动矛盾纠纷快速合理解决。
2025年1月15日,倒水镇马水村流水组的全某承包了本小组的林木,在砍伐时砍伐过界,砍到了莫屋组的山上的林木,还对附近的水渠、道路造成损坏,莫屋组的村民发现后就组织人员进行阻止,之后双方因修复、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村民情绪比较激动,马水组的组长莫某到倒水派出所反映情况,进行求助。事后,倒水派出所及时将该纠纷向“211+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成员单位通报,后组成专门调解小组,约当事双方进行座谈调解。经过反复沟通和协调,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共识,并签署了调解协议。至此,该起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聚焦民心民意,拓展宣传平台。针对群众法律意识不强、违法维权的实际,充分利用警民恳谈会、入户入企走访调查和村委政务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构建“面对面”的群众工作模式,切实拓宽警民沟通渠道,开展以案释法、现场讲解,引导其理性表达诉求,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24年以来,倒水派出所共入户走访400余户,举办各类普法讲座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织密部门“共治网”,构建社会共治“大格局”。完善工作预案,加强跟踪回访。由派出所牵头,定期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回头看”,严格落实“一事一回访”制度,对已经调解结束的矛盾纠纷,做好上门回访、电话回访等工作,防止调而不解、解而不和。
注重综合治理,强化源头化解。针对农村土地、山林纠纷较多的实际,抓牢乡俗、乡情等要素,在处理邻里矛盾过程中,发动“懂方言、有威信、会调解”的资深村干部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有效消除矛盾、促进和谐。目前,倒水镇共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87人,充分发挥了基层治理主力军作用。
落实齐抓共管,实现长治长效。借助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作用,促进各基层职能部门切实履职尽责。主动加强与检察院、法院的沟通协调,在信息资源上互通共享、在纠纷调处上交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力改善以往调解工作各自为政、调解资源浪费等现象,实现平安和谐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