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网讯 八里罕是蒙古语“圣泉”的音译,自古便流淌着的隆盛泉、天巨泉、景泰泉三股清泉,蜿蜒汇聚成八里罕河。流淌着可以酿出有“塞外茅台”之称的“宁城老窖”。因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内蒙古宁城县八里罕镇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到此度假。
八里罕辖区面积387平方公里,户籍常住人口4万3千余人,年均流动人口达30万人次——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公安局八里罕派出所管辖着八里罕镇和温泉街道,遍布30个行政村,包括29个村和1个社区。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近年来,八里罕派出所始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警务治理新途径,用三张“新名片”,打造基层警务“新亮点”。
“党员警务室”连接警民共治牵引线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八里罕镇温泉街道热水村成立了党员警务室,由三名党员民警组成,动员引领周边的村干部、企业带头人参与到基层警务建设中去,鼓励有德行、有爱心的村民主动担任“人民调解员”,牵引警民共治多条线。目前党员警务室已经发动农民党员18人,组建群防群治队伍6支,排查矛盾纠纷52起,抓获网上逃犯11人,服务外国旅居人员5人次,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纠纷排查在村头、矛盾化解在萌芽的社会治安新局面。
“双重身份”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
落实“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依托“党员社区民辅警兼任社区(村)党组织副书记”工作机制,拥有“双重身份”的他们,不仅是派出所的民警、村警,还是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副书记。社区民警及村警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借助自身执法权威,协调多方力量,提前处置,把基层治理方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夯实基层治理,民警每天都会在辖区“走走”,和群众“唠唠。”此外,民警还活用“民情日记”,通过“夜间走访”和“错峰走访”的方式,对居民家庭、商铺摊位、外来人员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且动态更新。了解社情民意,扎根乡村、融入乡村,拉近警民之间距离的同时,还及时将社情民意录入到“民情日记”当中。
“警民联系卡”拉进警民沟通零距离
精简接处警流程,八里罕派出所特制的“警民联系卡”广泛分布于警务室及村委会、居委会以及热水镇所有宾馆、旅店。卡片上标明了派出所联系电话、责任民警等内容,群众有事儿直接拨打派出所电话,拉进警民沟通零距离。
“目前,群众通过联系卡报警的数量已经是110报警的5倍,八里罕地区外地流入人口较多,我们通过小小的‘警民联系卡’不仅拉近了警民联系的距离,还极大的提高了接处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