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珠街街道历史悠久,1935年和1936年,红军长征两次路过珠街,撒下革命火种,激励着珠街人民不断奋斗前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1982年成立的珠街派出所,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见证着珠街的发展与变迁。它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守中,紧紧围绕新时代 “枫桥经验”,认真履行职责,为平安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不断发展,努力奋斗
上世纪80年代前期,珠街派出所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民警们去村里开展警务工作全靠两条腿,晚上回不来就住老乡家。那时候的条件艰苦,但他们的信念却无比坚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轮摩托、吉普车、轿车相继出现,交通工具的改变,也见证着派出所的发展变化。
曾经的土墙瓦房,一遇下雨四处漏水,墙壁长满 “绿毛”。审讯时,稍微用力拍桌子,屋顶就掉泥灰。如今的珠街派出所已焕然一新,不仅办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更配备了先进的警用装备和信息系统。综合指挥室的建成,为快速响应、精准打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从曾经的出警基本靠走,到如今的成建制规范运行,珠街派出所的变迁,凝结了时代发展的缩影,更是公安事业不断发展的见证。珠街派出所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雕琢自己,提升自己,为守护一方平安努力奋斗。
党建引领,践行使命
珠街派出所,围绕党建核心,抓好队建根本,靠前一步、主动作为。
突出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以党建带队建,以党务促警务,引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促进公安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近年来,派出所多名民警辅警被授予省、市荣誉称号和嘉奖。支部班子以上率下,同舟共济,责任明确。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坚持 “日检查、周通报、月总结” 的管理机制,让规矩成习惯,让习惯成自然。 珠街派出所的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为全体民警树立了榜样,引领大家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多方联调,先行治理
坚持源头治理,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珠街派出所深化 “一室两队” 警务机制改革,做精主动警务,做实预防警务。
建立社区民警矛盾纠纷动态排查包保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实行分级预警制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梳理、登记造册、评估定级,加强警民合作。由社区民警联合各村社区治保力量共同参与,及时发现并化解苗头隐患。位于珠街街道的烧烤城,每到夜间就格外热闹。这天,“珠街烧烤” 档口有两个客人在酒后起了争执,夏老板第一时间劝解制止,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还主动联系了珠街派出所当晚值班联络员。
派出所建立了联调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以公安民警、社区干部、律师、司法干部为主要成员成立联调委员会,将调解组织搬到网上,实行视频联调。实现了矛盾化解从 “上门” 到 “上网”,网上网下双向联动,积极会同有关单位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珠街派出所通过多方联调,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为社会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群防群治,守护安宁
今年以来,珠街派出所针对辖区人员外出务工频繁、社会治安形势复杂的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有效融合警力和民力,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群防群治力量。
构建覆盖广、形式多、精细化的治安防控体系。深化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推行“一村一警 N 员”新机制。以“一警”社区民警或驻村辅警带领治保主任、网格员、村组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等社会“N员”,发挥一线社区民警联系调解员和村干部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作用。第一时间掌握各村小组矛盾纠纷情况,织密治安防控网,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多角度巡逻防范网络。
在群众中选出认真负责、群众信赖的11名治保主任作为“平安珠街”牵头人,统一穿上印有“平安珠街”字样的蓝色马甲。除配合做好服务群众、人口管理、平安创建和普法宣传外,更多发挥预警员的作用。充分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派出所民警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收集违法犯罪线索等,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珠街派出所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共同守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服务为先,用心为民
“老李,今天又来了。”这是辖区居民群众打趣老李所说的话。老李,就是珠街派出所民警李翔。从警开始在珠街一工作就是近十个年头,采用“脚板走访”。老李就是珠街派出所的一个缩影。
珠街派出所为方便群众办理业务,积极协调将户籍室迁至党群服务中心窗口,为群众提供“各项业务一次办”一站式服务。截至今年9月,派出所切实帮助辖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问题。在各村社区设置治安巡防法律服务咨询点22处,组织警力35人次到咨询点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解答群众咨询问题49个。
传承着“守护万家灯火”的初心与使命,用担当奉献、智慧汗水,守护着珠街巷陌的和谐稳定,换来辖区群众幸福安宁。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人民满意在基层开花结果。“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珠街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为民,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