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挂警灯、手持警械,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流动的“警察蓝”在人流密集场所成为一道风景线。今年以来,深圳公安加强重点部位、区域的夜间巡逻防控,将容易发生打架斗殴、酒后滋事等案事件的人流密集区域,作为社会面治安防控的重点部位,深入推进“设置一条夜间巡段”“安装一个视频探头”“建立一套应急联动机制”等“六个一”防控措施。
杨立全——
“警察蓝+红袖标” 构建群防群治新格局
“@爱联警务室罗队 已经换了新路由器了,路由器好用了,就是监控连不上。”傍晚,龙岗区如意路一家牛肉火锅店店主在名为“爱联‘十户联防’宵夜档群”的微信群反应情况。没过多久,“罗文辉(警务室)”便回复道:“收到,明天过去看看。”火锅店店主又说,明天下午5点后就可以来。
这是发生在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爱联派出所爱联社区警务室组建的“十户联防”宵夜档微信群的一幕。警长杨立全带领警务室全体工作人员“驻守”在微信群,及时回应各个宵夜档五花八门的需求。同样,作为美食街的群防群治力量,微信群内的100余家宵夜档也延伸警务室的触角。
在爱联A区、余岭西路和如意路分布着许多宵夜档,生意比较繁忙,营业时间可到凌晨两点,甚至三四点。在这些宵夜档附近,最突出的警情便是说话声、喝酒声、摇色子声等噪音扰民警情,还有一些顾客酒后发生纠纷打架、个别顾客吃“霸王餐”等等。为确保这里的“烟火气”热气腾腾,杨立全带领警务室全体工作人员在每个宵夜档张贴一张“打架成本”的警示海报、邀请宵夜档负责人加入“十户联防”微信联络群……“六个一”的防控措施持续守卫宵夜档安宁。
杨立全说,他常常要求自己和警务室的同事,每次值班到零点时在十户联防微信群询问各宵夜档看看有没有喝高的顾客,交代店主提醒顾客不要喝多了。令杨立全欣慰的是,宵夜档发生醉酒闹事的情况,各家店主或手臂佩戴“红袖标”的工作人员会立即向警务室报告,将可能扩大的事态扼杀在萌芽状态,起到“千里眼”“顺风耳”“小帮手”的作用。
有一家宵夜档店主在白天直接打电话到警务室,刚好那天值班的杨立全接听了电话。店主说,前一天有一名顾客喝醉了酒,没买单便匆匆离去,但他记住了顾客的车牌号。杨立全立刻根据车牌号查到了顾客的信息,核实后通知对方到店结账。
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助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档升级,在社区扎根多年的杨立全有着丰富经验。2019年10月,任职新联社区警长的杨立全在社区巡逻时,发现有一位闲坐在社区的大姐。“这个大姐叫刘洁梅,是社区老年大学的校长,我就跟她聊,她说老年大学大概有100多人。”杨立全说,他当时就想着能不能组建一支义警队,让老人们发挥余热。
听说杨立全的提议后,刘洁梅很乐意加入,便着手成立了一支由28名成员组成的“红杜鹃义警队”。她们穿着红杜鹃义警队马甲,主要开展反诈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这支队伍都是女同志,社会责任感强,调解家庭纠纷有经验,又愿意做奉献。
来到爱联社区后,杨立全发现该社区有两所民办学校,而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更少。杨立全又琢磨着发动一些心理咨询师参与到家、校、警队伍中来,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守护校园安全。
无论在宵夜档,还是小区、学校,爱联片区的居民们常常能看到墙上的警民联系卡有个年轻帅气的警长,但见到真人常常会让人产生错觉:这是我要找的社区警长吗?原来,杨立全转业到警队后,白发慢慢爬上了头,而警民联系卡上还是刚入警时拍的证件照。虽然繁忙的社区工作让45岁的杨立全一头黑发变白发,但他不后悔,社区祥和、居民们的理解支持是他的动力。
程印——
“三勤警长” 体察社区动态压降涉车警情
穿过福田区皇岗村牌坊,皇岗一街两旁的店铺尽收眼底,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在道路两旁。循着手机导航来到皇岗社区警务室,如果没有这块牌子,入口处的“民兵之家”四个大字,以及频繁出入的“迷彩服”、对面的肉菜市场,很容易让人觉得走错了地方。傍晚时分,隐于繁华的夜市让深圳人的脚步慢下来。皇岗社区警务室的治安防控措施,也要从街巷中的“迷彩服”说起。
程印是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福强派出所皇岗社区警务室警长,已在皇岗社区扎根3年多的他充分调动该社区治保会这支群防群治力量,在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多人的皇岗社区筑牢“平安墙”。程印说,治保会这支力量有许多退伍军人,在社区治安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皇岗社区周边商务写字楼林立,上班族的用餐需求使得外卖和餐饮行业在这里比较发达。为此,许多外卖小哥索性就近住到了皇岗社区。外卖小哥多了,电动自行车也跟着多了起来,由此产生电动自行车和电池被盗警情。今年初的一个中午,一名外卖骑手在皇岗小学附近发现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被盗后,立即找到活跃在社区大街小巷巡逻值守的治保会队员。治保会队员随即将这一警情向程印报告。
程印通过车载GPS定位追踪器发现,外卖骑手的电动自行车已不在皇岗社区,而是到了田面村。程印立即开上车,带上外卖骑手,一路赶到了田面村。没承想,寻遍田面村,找了一下午都没找到,定位显示车子又到了景田。两人也没气馁,天黑后又往景田赶,最终在景田找到了。原来,这名骑手送外卖时,钥匙都没拔,就匆匆上了楼,电动自行车随即被人顺手牵羊,骑走了。
自2004年起,程印就在社区工作,至今在社区18年。“做社区工作,一定要腿勤、眼勤、嘴勤,如果不走、不动,根本就发现不了社区发生的事儿。”程印说,“腿勤”多跑路,“眼勤”多观察社区动态,“嘴勤”多体察社情民意。
今年,程印所在的警务室联合社区,大力推进电动自行车防盗措施。他们在皇岗社区划出了许多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引导电单车有序停放,并联合福田街道、各物业公司在停车位附近加装视频探头。遇到曾发生过盗窃电单车警情的停车点,程印和同事们在电单车停车点张贴防盗提示海报。
如今,干净整洁的皇岗村少有乱停乱放的电单车,涉车被盗警情也进一步下降。
曾凯——
精耕小小警格 守护商圈平安
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华强北,白天人头攒动,采购电子产品的人群络绎不绝。夜幕降临后,隐藏在巷子里的食肆飘来各种食物的香气,同时传来阵阵喧闹声。在这条充满科技范的街道,同样充满烟火气。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华强北派出所荔村社区警务室民警曾凯,在小小的赛格科技园警格中精耕细作。
2020年,从军21年的曾凯从部队转业来到深圳警队,来到小小一方社区。赛格科技园警务工作点位于园区居中位置,周边有任何风吹草动,值守在工作点的警力可随时出动。也正是因为警务点离科技园够近,曾凯掌握着园区内的大事小情。在赛格科技园周围分布着许多餐饮店,而深入推进“六个一”防控措施是曾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基本上每天要检查一次。到了晚上,我们除了警务室值班人员签到,还要求物业保安员巡逻签到,从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3点,每小时签到一次。”曾凯说。
赛格科技园里工作人员较多,也较容易产生矛盾纠纷。今年8月,一名黄姓女子向曾凯反映称,她所在公司的隔壁装了空调机房,正好在她的窗外,“嗡嗡嗡”的响声严重影响她休息,物业管理处前前后后调解了半个月无果。曾凯介入后,立即找来黄女士和隔壁公司负责人进行调解,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他说,调解方案需要隔壁公司对空调机房进行隔音降噪处理,最终还是涉及“钱”的问题。在他的劝说下,隔壁公司出资,将空调机房进行改装,还了黄女士一片清静。
华强北是我市著名商圈,人流量巨大,但警务室警力却有限。在华强北主街,曾凯想到了发挥物业、社区工作站等群防群治力量的作用,结合社会资源组建一支随时能管用的应急巡逻小组,并在这支队伍推行“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专业力量到场”的运作要求,常态化开展器械操练、紧急拉动和实战演练,常态化督导商圈反恐应急小组人员是否配备、装备是否齐全、物业安保方台账是否完善、反应时间是否迅速等,确保突发紧急事件时有一支队伍“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刘小葵——
巡逻服务两不误 倾情守护地下城
深圳地铁2号线、4号线在市民中心站交会,两站换乘也带来大量客流。在平峰时段,位于福田核心区域的市民中心站客流已络绎不绝,早晚高峰时段的通勤客流更是把站厅、站台挤得水泄不通。在繁忙客流中,深圳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福田轨道交通派出所民警刘小葵带队穿梭在各地铁站区的“巡逻签到点”,甚是忙碌。他说,要管理好这片区域,并不容易。
2016年,从军20年的刘小葵成为一名普通的地铁民警。当时,他的辖区是地铁2号线市民中心站、岗厦北站。虽然辖区只有两个地铁站,范围看起来很小,但这两个地铁站都是是换乘站,还联通了地上、地下商圈,带来大量客流,以及面积更大的站厅。
刘小葵说,这可一点都马虎不得,要操心的事也不少,“市民中心站有6个出入口,早晚高峰期客流比较大,我们主要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值守,防止因为拥挤发生纠纷或侵犯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每逢值班,早晚高峰期的市民中心站、岗厦北站站台总少不了刘小葵的身影。
今年8月31日8时许,市民李女士匆匆赶来市民中心地铁站,说她的残疾人证不见了。刘小葵一问得知,李女士拿着证件从市民中心站上了车,到景田站却发现残疾人证丢失了。“我也不知道在哪里丢了!”李女士说,在景田站没找到,她又返回市民中心站寻找,“没有证件什么事都办不了。”
刘小葵除了发动站区警务室辅警、队员展开查找,还动员警务工作的好帮手——列车安全员参与寻找。由于地铁列车车次频密,李女士乘坐的是哪列车,一时不得而知。刘小葵又立即询问李女士上车的时间,联络车控室查询其乘坐的车次。幸运的是,李女士的残疾人证1小时后被2号线列车安全员在车厢里找到了。
每天傍晚6时许,地铁站里都要迎来通勤的客流高峰。下午5点左右,刘小葵便迈开步子,到地铁站里巡逻了。他说,晚高峰一般要持续到晚上7点半,那时候警情相对较多,也正是巡逻执勤最忙的时候。
晚高峰落幕,随之而来的还可能是比较常见的醉酒警情。由于地铁站连接各大商圈的特性,刘小葵常常在深夜时分接到醉酒乘客的求助。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地铁站内发生的各类情况,刘小葵联动地铁有关部门,成立“快速反应小组”。无论是谁在工作中发现了安全、治安、民生问题,都及时在工作群内通报。刘小葵说,通过快速联动机制,可及时进行联合处置。
潘波——
法治教育进商圈 同心守护宵夜档
在龙华区荷叶榕市场,每晚9时许都会出现一批“藏青蓝”。他们专门值守在荷叶榕市场入口,或者巡逻在市场周边,夜夜守护宵夜市场安宁。“我们整合荷叶榕市场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工作站的保安员,以及派出所的辅警、队员,组成了一支联合巡逻队。”深圳市公安局龙华分局松元派出所润城警务室警长潘波说。
从警28年的潘波有着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他说,在警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荷叶榕市场30余家宵夜档负责人开展法治教育是发挥民力的有效办法,让他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我常常对宵夜档店主说,你的宵夜档出事,第一受影响的就是你,如果客人被伤害了、嫌疑人跑了,或者嫌疑人没钱赔付,宵夜档可能就要垫付医疗费。客人喝多了酒,摔倒了或受伤了,宵夜档也可能要承担医药费。”有了潘波打的这支“预防针”,各宵夜档负责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地上有水则安排服务员赶快拖干;客人喝多了,也劝其少喝或别喝了。
2021年1月,潘波调整岗位,来到润城社区后便对荷叶榕市场每家门店发放反光衣、钢叉、警哨等装备,要求营业期间店内需有一名工作人员穿着反光衣值守,一边干活一边注意现场状况,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专业力量到场”。“实际上,我们的专业力量一直守在市场里面或周边,用不着5分钟就到场了。”潘波说。
潘波所说的专业力量,包括警务室联合社区工作站、物业管理公司组建的巡逻队伍。荷叶榕市场交通便利,餐饮店众多,是观澜片区的宵夜档集中地。人们还没进入荷叶榕市场,远远就能看到门口负责测温、查验健康码的保安员们。潘波说,他们经常对保安员们开展应急拉练,保安员们也逐步成长为巡逻防控的专业力量,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顾客一进门就能看到,少有人敢闹事。
每天晚上,润城社区警务室投入4名巡逻警力,加上社区工作站、街道综治的4名队员,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的十几名保安员,荷叶榕市场及其周边有近20名警力巡逻值守,实现突发状况发生后专业力量立即到场。
今年7月26日,荷叶榕市场一家烧烤店顾客张某喝多了酒,因和店主发生口角,一气之下一拳把玻璃门砸了,导致手部划伤。张某借着酒劲,拨打了110报警电话,称被店主打伤。接到警情,专业力量到现场,及时化解了这场纠纷。此外,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潘波还叮嘱烧烤店店主多检查店里公共区域的视频探头,防止损坏。
社区工作做得久了,潘波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特别是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潘波就展现出自己良好的法律功底。原来,在做社区民警前,潘波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各类法条信手拈来。他说:“群众事,没小事。小纠纷不及时化解,导致矛盾扩大,事情更难解决,特别是邻里纠纷。调解矛盾纠纷,第一要有耐心,第二是平时多学习民法典等法律,要有理有据,才能说服当事人。”
邹晖——
常态化开展培训拉练 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路过宝安区海城路、新湖路时,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沿街分布的餐饮店外放着多个装备箱。据扎根在这里的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西乡派出所麻布社区警务室警长邹晖介绍,海城路、新湖路的餐饮店均已纳入“十户联防”范围,而店外的治安防控装备则方便各店铺遇到突发事件时就近取用。
邹晖管理着麻布、永丰两个社区,且海城路、新湖路组成的十字交叉路口,有三条街分布着大量宵夜档,是宝安宵夜档比较集中的区域。在各家店外的公共区域放着装备箱,里头有盾牌、长短棍、钢叉等常见的装备。此外,邹晖给每家店派发了短棍、哨子、袖章等用于群防群治的工具。
虽然这些装备看起来操作简单,但不见得人人都会正确使用。“盾牌看上去很简单,但如果不去击打、练习,不会就是不会。”邹晖说,有了装备后,遇到突发事件还考验“十户联防”餐饮店的集结速度。因此,日常的拉练和培训必不可少。在麻布社区警务室组建的十户联防微信群,邹晖时不时在群里发消息,组织各宵夜档开展应急拉练或培训。拉练的时间,邹晖一般选在下午5点左右。
“因为大部分宵夜档下午四五点才开门营业,我们刚好趁着5点稍微空闲的时间来拉练。”邹晖说,这是为了配合宵夜档的经营时间,由于餐饮店更新,以及员工流动性较强,应急拉练及培训也需要常态化开展。
有了前期的应急拉练培训,发生在这里的突发事件及时掐灭在苗头状态。今年9月的一个凌晨,路人路过宝源路一家百货商场时看到有些人围在一起,想打架,于是向西乡派出所报警。西乡派出所当天值班的接处警警力、动态巡逻警力立即赶到现场。当时正在路面巡逻的邹晖闻讯后也立即赶了过去。
邹晖赶到时,只见现场放着一些酒瓶,几人身上满是酒气。一问得知,两家店铺因为桌子摆放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其中一方八个人,有人还喝了酒;另一方是夫妻俩,看到对方人多,觉得要受欺负了,就想去取工具防卫。工具还没取来,西乡派出所警力就到了。这场处于萌芽状态的打架事件被及时制止,两方人马被及时分隔开。
此外,一些门店还会因各种纠纷发生矛盾,进而将事态升级,影响商铺及周边居民的安全感。
华侨新村有一栋自建房,分布着烧鸡店、煤气站等店铺。今年6月,由于房东和二房东多年前签订的协议较为简易、没有明确条文,由此引发了房东、二房东和多名租客(含商户及住户)共三方的租赁纠纷。房东想尽快把房子收回来给父母住,可二房东继续履行当时签订的协议,可以继续大赚一笔,不愿结束租赁关系。7月23日,为尽快收回房子,房东竟把自家电线剪掉,再拉来泥石、垃圾堵住自家门口,试图以此赶走二房东和多名租客。
上门看现场、和住户谈、和房东及二房东分开谈或者一起谈……邹晖想尽法子找几位当事人来回谈话进行调解,一直谈到今年8月底才让多方达到利益平衡点,房东、二房东最终均作出让步,相互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