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网络诈骗如隐匿的暗流,悄然威胁着民众的财产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浙江公安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组建数智反诈实践队,历时8个月,深入浙黔两地11市356个社区展开专项调研,基于“共享、互联、互动”的反诈宣传多路径探究,研写的《联动聚力“点线面”,共绘反诈“同心圆”》报告为反诈宣传工作开辟出全新路径,成效显著。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老年群体聚集的传统社区、白领扎堆的科技社区、混合型终身学习社区,已然成为诈骗的重灾区。在老年人口占比超40%的传统社区,电话推销类诈骗占比高达63%。多数老人因子女探望少、社区活动参与率低,缺乏关怀与沟通,极易轻信电话里的“专家”,把上门宣传的民警误当成骗子。而在科技园区周边的科技社区,冒充领导、投资理财类诈骗占比达71%,尽管87%的受害者自认为“精通网络”,却因信息优越感忽视常规反诈提醒。在既有老年大学又有创业园区的混合型社区,针对不同群体的交叉诈骗激增,如冒充子女的养老诈骗成功率提升42%,针对创业者的“政策补贴”诈骗增长37%。
在反诈工作持续推进的进程中,创新打造传统学习社区、科技智慧社区、终身教育社区意义非凡,为不同社区量身定制了反诈策略,全力守护人民钱袋子。
传统学习社区以“心连心+反诈驿站模式”为核心,深入调研居民需求,精准投放宣传内容。在老年活动中心、菜市场等地张贴海报、发放手册,针对老年群体宣传养老诈骗防范知识;在写字楼附近设置宣传栏,向上班族普及网络贷款、电信诈骗防范要点。同时,创新宣传形式,利用社区广播播放反诈短剧、故事,举办反诈主题文艺汇演,以艺术形式生动展现诈骗场景与防范方法。设立“银龄反诈驿站”,借助戏曲、快板等老人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巧妙植入反诈知识,让反诈宣传充满生活气息;建立“亲情预警系统”,当老人账户出现异常时,自动通知紧急联系人,为老人的财产安全加上一道“保险锁”;推行“菜篮子反诈”,在菜场电子秤打印防骗小贴士,让老人在日常购物中就能轻松学到反诈知识。此外,组建涵盖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等的志愿队伍,开展上门宣传和咨询服务,让反诈宣传深入人心。
科技智慧社区借助“指尖触+智能防骗模式”,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双核信息处理与推送体系。通过分析居民网络行为、消费习惯等数据,精准洞察潜在风险点,为居民定制个性化反诈宣传内容,并通过社区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程序精准推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模式,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科普文章、视频教程等,线下在社区公共区域设置智能电子显示屏、张贴带二维码的海报,实现全域覆盖。建立智能反诈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资金流向,一旦发现异常,社区管理部门与警方迅速联动,保障居民财产安全。针对该区域人群喜好,团队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将真实诈骗话术融入游戏,让白领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反诈意识;创建“反诈压力测试”,每月向白领邮箱发送定制化钓鱼邮件,以模拟实战的方式增强他们的防范能力;设立“智商税公示栏”,匿名展示受骗者学历、收入等数据,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终身教育社区推行“全龄学+安全成长模式”,将反诈知识融入社区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专门讲座与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士授课,系统讲解诈骗防范技巧,并将反诈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课程中。构建“社区-学校-公安-企业”四位一体的反诈学习共享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定期组织知识竞赛、案例分享会等活动。打造反诈教育基地,设置模拟诈骗场景区域,让居民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应对能力,同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增强居民反诈防骗技能。搭建“跨代反诈联盟”,鼓励大学生教老人识破保健品骗局,老人帮年轻人辨别杀猪盘,促进代际间的反诈知识共享;开发“诈骗方言数据库”,收录各地方言版诈骗话术,方便居民识别;设置“紧急冻结快捷按钮”,与银行联动实现5秒账户冻结,最大程度减少居民损失。
通过对这三类社区的创新打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反诈模式。在未来反诈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广这些成功经验,不断优化完善,持续提升全社会的反诈水平,切实守护好居民的“钱袋子”,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未来,浙江公安与浙江工商大学数智反诈实践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优化反诈宣传策略,加大宣传力度,为守护民众的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发力,全民反诈,幸福你我,让反诈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诈骗无所遁形。